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气派功 道一生内气·内力三丹田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近视,在中医领域被称为“能近怯远症”。从晋代、隋代开始,中国众多医学典籍中就有了关于近视的记载。比如晋朝皇甫谧所著的《针灸甲乙经》、隋朝巢元方撰写的《诸病源候论》,还有唐代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方》等,都提到了近视相关内容 。而有关眼镜的记载,最早出现在南宋赵希鹄的《洞天清采》中,当时将其称作“瑷鍵”。在国外,直到13 - 14世纪才开始使用眼镜矫正视力,不过其发展速度很快,后来传入中国。自从有了眼镜,人们对近视这种常见疾病的深入研究反而有所忽视。在中国,多年来对近视的治疗大多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,像点眼药水、针灸推拿、手术等方法。而在大范围的近视防治方面,除了推广眼保健操外,严格来说,还缺乏全面且有效的研究和实践。
鱼戏气功是融合多方面成果创编而成的。它参考了国内外针对屈光不正的体疗经验,吸收了中国传统气功功法的精华,依据中医脏腑、经络、五论学说,经过近8年与眼科专家合作试验,最终得以成型。实践结果表明,鱼戏气功是一种非常理想且有效的防治近视的功法。
科学用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:
1. 加强眼部调节:如果长时间近距离专注用眼,要注意适时调节眼部状态,保持眼部平衡。鱼戏气功中的四节功法可供选择练习。
2. 保持正确坐姿:随时留意纠正不良坐姿,避免脊椎扭曲,养成端正坐姿下书写用眼的好习惯。
3. 合理安排采光:保证学习、工作环境有适宜的光线,避免光线过强或过弱。
4. 避免不良用眼习惯:不要经常或长时间在晃动的环境中用眼,同时注意不要偏用一侧视力,比如不要养成托腮偏头、躺着看书写字等习惯。
5. 增强体质与营养:注意增强自身体质,加强锻炼,多食用对视力有益的食物,例如猪肝类、胡萝卜、各类水果、蔬菜以及含碘的食品等。
在坚持科学用眼的基础上,学习和练习鱼戏气功,能在防治近视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。鱼戏气功中的防治近视简易功法和循经导引增视功法,不仅简单易学,而且效果显著,便于在大众中推广。这两种功法防治近视的核心在于进行整体性调节,同时针对近视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。
从中医角度来看,近视被称为“能近怯远症”,其病因较为复杂。而大部分近视患者,主要是因为气血耗伤,进而影响到脏腑功能。从根本治疗的角度出发,通常以调节阴阳平衡、调和虚实为主。气功疗法之所以能对防治近视有效果,是因为气功锻炼首先能够通过培补元气、引导气息运行,改善全身以及眼部屈光功能的不平衡状态,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“平秘阴阳”。鱼戏气功防治近视的功法,无论是作用于全身还是病灶部位,都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。
吐纳导引有着重要作用。从古至今,人们都十分重视呼吸,也就是“调息”(一次呼气和一次吸气合称为一息)。古人最初把呼吸作为练习静功的一种方法,称之为“吐纳”。中医学认为,“练气”可以贯通“脉道”,也就是“修脉”。脉道是经络通行的路径,呼吸能够推动气血运行,通过特定方法加强呼吸功能,可以起到疏通经脉、消除病邪、强身健体的作用。
从现代解剖生理学的角度来讲,呼吸可以实现吐故纳新,能够改善和提升内脏、植物神经中枢以及大脑的功能,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横膈运动,还能对内脏起到按摩效果。一般人刚开始练习气功,只要稍微入门掌握调息方法,就可能出现打嗝、放屁、肠胃蠕动加快、口水和泪水分泌增多等现象。中医有“久视丧神”的说法,“神”由气血生成,所以不管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,呼吸锻炼对于防治近视都至关重要。
练习鱼戏气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。首先要持之以恒,因为鱼戏气功防治近视功法是一种自我平衡的锻炼方式,身体的平衡状态可能会失调,需要经常进行调整,所以坚持练习非常重要。其次,练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,不能盲目急躁,要逐步提升练习的强度和难度。另外,练功时要尽量避免七情六欲的干扰,如果遇到严重干扰无法控制时,可以练习舒气功(见辅助功法),或者暂时停止练功 。
【练习功法】
预备式
采用正坐姿势(见图1)。
图片
在开始练功前,先解开或放松衣服上的带扣,取下手腕、手指上佩戴的物品,如手表、戒指等。然后端正地坐在椅子或凳子上,椅子或凳子的高度以坐下后两大腿基本与地面平行,小腿与地面大致成90度角为宜。坐在椅凳前部,大概是椅凳面的三分之一处,不要背靠椅背,双腿分开,宽度与肩差不多,脚尖朝前,双脚平稳踩在地上,双掌自然地放在大腿上。双臂不要紧贴身体两侧,腋下要留有一定空隙,手肘微微向外撑开并下垂,肩膀放松下沉,不要耸起。头部端正,既不要过度抬高也不要低垂,双眼平视前方,上半身自然挺直,让整个身体坐得平稳、踏实。在练习过程中,要随时注意纠正拱腰驼背、挺胸突腹、身体前倾后倒、左歪右斜等不良坐姿,正坐是这套功法的基础功夫之一。
当全身按照要求坐稳后,将手掌翻转向上,用拇指指甲掐点中指指端“手厥阴心包经”的中冲穴。掐点时,集中意念,并在脑海中想象顺着心包经的经络向上,经过掌心的内劳宫穴,到达手腕,再经过手腕横纹上方3寸处的内关穴,沿着小臂、大臂内侧的经络,经过腋下,最终到达乳旁的天池穴。接着,松开对中指端中冲穴的掐点,意念和想象从天池穴顺着原来的经络下行。同时,想象自己的心脏逐渐放松,这种放松的感觉蔓延到上肢、上半身,然后缓缓吐气,收缩腹部,随后再放松小腹和下肢。之后,再次掐点中冲穴,让意念逆着经络上行,从心脏开始放松全身,吐气收腹。刚开始练习时,可以重复做3至5遍。等到心情初步平静下来,烦躁感消除,全身基本放松后,就可以接着做第一节功法。
第一节 活颈吐纳
刚开始练习这一节功法时,可以睁着眼睛做,等熟练掌握之后,也可以闭着眼睛练习。
1. 掐耳穴:面带微笑,双手掌心朝上,从大腿处沿着身体前方缓缓向上抬起(见图2),
图片
抬至两侧耳下位置,此时拇指放在耳后,食指放在耳前,同时用指甲在两侧耳屏切迹(俗称“耳窝”)的内下方,点住“目₁穴”(见图3),点掐大约4到8次。
图片
每点掐一次“目₁穴”,同时向上、向下转动眼球一次(见图4)。
图片
每次眼球转动到下方时,就放松点掐的耳穴,同时在心里想象将眼睛里的浊气从口中轻轻吐出。点掐几次后,将拇指、食指顺着耳屏切迹稍微向外移动,点住耳屏切迹外下方的“目₂穴”(见图3),同样用拇指、食指指甲点掐4到8次,不过每点掐一次,要让眼球向左右方向转动(见图5)。
图片
每次点掐完都要放松耳穴,并轻轻吐出一口浊气。最后,将双手拇指、食指下移到双耳垂正中的“眼穴”上(见图3)。
2. 抬头运目:双手拇指、食指仍然点在眼穴上,慢慢抬起头,尽量向后仰,眼睛看向上空(见图6),
图片
同时让眼球在最大范围内做环形转动(见图7)。
图片
每转动一次眼球,就用双手拇指、食指指甲点掐眼穴一次。每次转动眼球、点掐眼穴并放松后,都要轻轻吐出一口浊气。重复做4到8次后,将双手掌心朝下,从身体前方落下,仍然放在大腿上(见图8)。
图片
做这两个动作时要注意,点掐耳穴时,“掐”和“放松”要交替进行;转动眼球时,向上、向下、向左、向右都要转动到位;做环形转动眼球动作时,为了保证转动到规定位置,向左转圈时,可以按照上左、下左、下右、上右这四个方向顺序转动,向右转圈时,则按照上右、下右、下左、上左的顺序转动。
3. 转颈后顾:睁大眼睛(见图9),
图片
让眼睛周围的组织,如眼睑、眼外肌、眼眶、结膜、泪器、角膜等都充分舒展开。然后慢慢向左后方转动颈部,瞪大眼睛看向后方(见图10),
图片
再慢慢转回原位,在转动的过程中,要逐渐放松睁大的双眼,并连续眨动上下眼皮,同时吐出浊气,收缩腹部。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,恢复向前看的姿势,接着抬起眉毛,再次睁大双眼,向右后方转动头颈看向后方,重复刚才回头、放松眼部、眨眼、吐气、收腹等动作,要求和向左转时一样。向左、向右转颈后顾的动作可以反复做2到8遍,最后恢复正坐姿势。
第二节 沉鱼水底
轻轻闭上眼睛。
1. 纳清排浊:保持正坐姿势(见图11),
图片
双手从大腿处落下,放在身体两侧,掌心朝下,然后将手掌翻转向上,双臂从身体两侧呈弧形缓缓上升(见图12)。
图片
在这个过程中,手指、手腕、肘部、肩部等关节以及相关肌群都要充分放松,想象自己的眼珠就像水中的鱼,整个身体如同鱼在水中游动。虽然眼睛是闭着的,但意念要随着姿势的升降而变化,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也要跟着上下浮动。面带微笑,当双臂上升到侧平位时(见图13),
图片
想象掌心在接纳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,然后继续缓缓上升到头顶,让双掌心的内劳宫穴斜对着头顶正中的百会穴,通过内劳宫穴向体内吸入清气(见图14)。
图片
此时,在脑海中引导清气从两掌心进入,经过头顶的百会穴,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,与自身的元气融合,同时将体内的浊气从以口、鼻为主的全身各个部位排出体外。保持这个姿势不变,用意念引导清气驱赶体内的浊气,清气每到达一个地方,就把那里的浊气排挤出去,从上到下,一直到脚底,将浊气排入地下。这样不断地吸入清气、排出浊气,让整个身体充满清新舒适的感觉,而且在整个过程中,面部始终要保持微笑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做“纳清排浊”动作时,两掌心要与百会穴呈一定角度相对,内劳宫穴要对准百会穴,不能过于靠前照到头前甚至额前部位,也不能靠后照到头后部位。做这些动作时,手臂一定要完全放松。刚开始练习时,有些人可能会感到酸、累等不适,只要掌握好要领,练习几次后就能适应,而且会感受到明显的气感。用意念引导纳清排浊的通道包括全身的孔窍,哪怕是像毛细孔、每一个神经末梢这样细小的部位,通过不断练习,运用意念、呼吸和动作的引导,都能让它们参与到纳清排浊的过程中来。
2. 如鱼得水:全身完成“纳清排浊”后,已经升到头顶的双手位置保持不动,但十指微微蠕动,就像鱼在水中游动一样,想象自己的双眼和整个身体都如同鱼在温暖的水中漂浮(如果是夏天练习,就想象在清凉的水中),感受那种滋润舒适的感觉。此时面带微笑,让身体处于一种似动非动的状态,沉浸在这种惬意的感觉中。这个动作中十指的蠕动,主要靠意念引导,不一定要有明显的肢体动作。
3. 鱼沉水底:以手腕带动手指,动作就像蚕在爬行,双手如同鱼鳍微微摆动,在“水中”从头顶缓缓向下漂浮(见图15)。
图片
当双手下降到面部时,配合吐出心音“呵”字,同时收缩腹部。吐完后恢复自然呼吸,双手继续沿着胸前向下摆动,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也随着双手下沉(见图16)。
图片
当双手到达腹部下方时,将掌心向外下方翻转,分别向两侧移动,在髋关节旁,掌心朝下,微微晃动,就像鱼沉入水底一样(见图17)。
图片
之后再次重复举起双手、缓缓下沉的动作,这时就不需要再做“纳清排浊”,而是连贯地运用“如鱼得水”“鱼戏水中”“沉鱼水底”的姿势、意念和呼吸引导。要注意眼睛的意念跟随双手动作,不能脱节。这一节动作要做得轻柔、平稳、连贯,当双手沉到身体两侧并继续微微摆动、缓慢游动时,意念和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也要随着双手的动作继续下沉,去感受那种优美、宁静,如同“沉鱼落雁”般的意境。这一节功法可以反复做3至10次,从第二次开始,可以只做后两个动作单独练习。单独练习时,当“鱼鳍”摆动下沉到身体两侧后,就接着练习静功,也就是外静内动功法。此时可以停止姿势引导,只运用意念和呼吸引导,并逐渐达到意念和呼吸都停止的状态。一般情况下,做完这一节后接着练习第三节。
第三节 点水荡游
这一节和上一节一样,都是主功法,在整套功法中处于核心地位。整个一节配合吐出主经肝音“嘘”字,特别注重眼睛受意念的控制。
1. 纳气入海:承接上一个动作,掌心朝上,双臂从身体两侧向上举起(见图18),
图片
举至侧平位(见图19),
图片
在这个过程中,肩部、肘部、手腕、手指都要保持圆润柔和,不能僵硬。然后摆动“双鳍”向胸前环抱(见图20、图21),
图片
图片
这几个动作都是为了接纳自然界的清气,准备将气纳入“海”中(在古代医家和道家的观念里,都把眼睛称为“银海”)。接着将手掌转向眼睛(见图22),继续摆动,向眼部靠近。
图片
当摆游到距离眼睛大约2寸左右的位置时,想象掌心的内劳宫穴带着气贯穿进入眼底,与眼内的气交汇(见图23)。
图片
2. 点水荡波:等气接通后,翻转手腕,使双掌心相对。保持手的位置不要上下移动,就在原位用拇指指甲轻轻弹点眉毛正中上方,也就是鱼腰穴与阳白穴中间的上光明穴,就好像在“银海”的水波中轻轻点一下(见图24)。
图片
此时意念随着水波自然向前荡漾开,双手顺势随着波纹向与眼睛水平的前方荡出,同时想象排出眼底的浊气(见图25)。
图片
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要紧紧跟随,也随着波纹和排出的浊气向前延伸。
3. 随波摆游:双臂自然向前荡出,直到双臂前展到前平举的位置(但肘部和手腕要微微弯曲),随着向外扩展的水波纹,将两手翻掌,使掌心朝向前外方,然后立掌向左右两侧摆动(见图26)。
图片
在摆动“双鳍”的过程中,吐出肝经音“嘘”字,同时收缩腹部。这时,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要紧紧跟随荡出的波纹和摆动的双手,向前、向两侧扩展,范围逐渐扩大、延伸。当“双鳍”摆动到左右两侧能够达到的最大范围时(此时肩部、肘部、手腕、手指仍然要求放松并保持微微圆润的状态),在胸前(与眼睛平行的位置)从左右两侧展开成一个半圆。接着再将手掌向内翻转,重新摆回到眼部(见图27)。
图片
之后再次重复“纳气入海”的动作(见图28),然后继续做前面的一系列动作。
图片
“点水荡波”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做3到10余次。在最后一次反复时,“随波摆游”摆回到眼部后,不再做纳气的想象,而是将两手臂从眼部像鱼鳍一样摆动下沉(见图29),
图片
经过腹部向两侧髋关节旁移动,掌心朝下,微微晃动,仍然保持像水中鱼的状态。
静功部分:停止姿势引导,从外部动作的运动状态转入外部安静而内部意念活动的状态。只用意念引导,想象自己的身体如同游鱼,在广阔的湖海之间漫游,在水天相接、苍茫辽阔的地方游来游去。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也跟随着游动。张开嘴含住一口气,然后闭口吐出“嘘”字,慢慢含气、轻轻吐出,达到一种仿佛自己和鱼融为一体,意念若有若无的境界,与天地自然浑然一体。古人说“游行天地之间,视听八远之外”,意思就是达到精神完全自由,不受外界干扰,能够摆脱感官限制的状态。一旦进入内外都安静的状态,没有任何杂念,连呼吸的念头也消失。如果偶尔又产生杂念,就再次用游鱼戏水的意念引导来驱除杂念,也就是用一个专注的意念取代众多杂乱的念头。也可以再次运用呼吸导引的方法,就好像走路不稳时,拿起“导引手杖”,等走稳后再停止意念导引(见图30)。
图片
如果想要结束这一节功法或者接着练习下一节,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在海天渺茫之处,有一条鱼游回来,刚开始若隐若现,然后逐渐显现身形,慢慢游近,最后看起来就像自己的眼睛,游回到眼眶内,让眼睛感到滋润、灵活。练习者会感到全身格外舒适,气息顺畅地运行到身体各个部位,内心充满生命的充实感与愉悦感 。
在开始第四节功法练习前,需将双手恢复到放置在大腿上的姿势,也就是和预备式的手部姿势一致。
第四节 甲刺头面
这一节功法是鱼戏气功全套初级功法的收尾部分,它既能够单独练习,也可以在完成前三节功法的基础上,针对眼部病灶,有选择地刺激相关部位和穴位,以此促进眼部屈光功能恢复平衡,提升视力。单独练习这一节时,其中的三个部分也可以分开选用:当练习者迫切想要缓解眼睛疲劳时,可采用第一部分“甲刺眶区”;出现头晕头痛、眼睛视物昏花等情况,适合用第二部分“甲刺头部”;若是肩背、头颈酸痛,同时伴有视力模糊的症状,则可以选择第三部分“甲刺后颈”。
在练习这一节功法时,每完成一遍动作,都要配合发出肾音“吹”字。无论是单独练习这一节,还是练习整套功法,发出“吹”音、调节肾气,都有助于引导肾水滋养眼球。这一节功法尤其注重意念引导,每个动作不仅强调发出“吹”音,在收缩小腹时,还要将意念集中到小腹丹田处,并延伸至肾脏,直达后腰的命门穴,进而与督脉相连,为打通上体的小循环(即沿着督脉向上,经过各条经络汇聚之处进入眼部)奠定基础。将意念引导至小腹,在丹田处出入,也与眼部相互呼应。因此,配合发出肾音是练习这一节功法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。此外,吐气和收腹的动作能够引导气息向下运行,防止气血上涌、气息分布不均导致上半身气血过盛,同时也为收功时让元气回归丹田做好准备。
1. 甲刺眶区:双手从身体前方缓缓向上抬起(见图31),
图片
直至面部位置,随后翻转手掌,使掌心朝向脸部,将双手横放在鼻梁两侧,位于双眉内侧端点与双眼内眼角之间,然后弯曲手指(见图32)。
图片
①按刺眼眶:用十指的指甲,从眼眶中部开始,一下一下地向外侧按刺上眼眶和下眼眶。每完成一遍按刺,就配合发出肾音“吹”字,同时收缩腹部,将意念集中到丹田。通常情况下,用食指指甲按刺上眼眶,中指和无名指指甲按刺下眼眶,拇指指甲在眼眶外侧辅助其他三指,在相应部位进行按刺。当然,练习者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,但原则是要避开眼睫毛,在眼眶骨上进行按刺。即使不小心按刺到上下眼皮,也绝对不能碰到眼球(见图33)。
图片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动作要用中等力度按刺眼眶,双手从内向外按刺,大约进行2到8遍。
②按擦眼睑:使用与按刺眼眶相同的手指部位,向外按擦,一直到眼眶外侧、外眼角旁边。每完成一次按擦,就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。这个动作主要是刺激眼睑,同时也会作用到眼眶,与按刺眼眶不同,它是一次性擦动到底,而不是一下一下地按刺,可反复进行2到8遍。
③集点眼穴
第一组集点穴位及手法:首先,用食指指甲点住眉毛内侧端点的攒竹穴;接着,用中指指甲点住双眼内眼角与鼻梁两侧中间的睛明穴;再用无名指指甲点刺上下眼眶上的眶下小孔部位的四白穴;最后,用拇指指甲点住眉、眼外侧凹陷处的太阳穴(见图34)。
图片
当四个手指的指甲都准确点到穴位后,同时先向内、再向外按揉4到32圈。每做完一遍,都要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。另外,先点上穴位的手指甲不要随意移动,以免位置不准确。等熟练之后,也可以同时点按这些穴位,但要确保穴位点准确且不移动位置。
第二组集点的眼穴及手法:先用中指指甲点住眉毛正中间的鱼腰穴;然后,用食指指甲点住眉毛正上方一寸位置的阳白穴;再用无名指指甲点住上眼眶内下方,与鼻梁骨相接部位的正光穴(也称东名2穴);最后,用拇指指甲点住眉外侧端点稍上方凹陷处的丝竹空穴。准确点到这四个穴位后,同时先向内、再向外点揉4到32圈。每做完一遍,都要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将意念关注到丹田。此外,点揉时要弯曲手指的第二道横纹,用指甲而不是指肚进行操作,并且要以手去适应穴位位置,而不是低头去迁就手的位置(见图35)。
图片
点完第二组眼穴后,双手汇聚到眉毛上方,沿着眉毛正中间向上,直线按擦到前额发际线,然后转动手腕,让双手十指的指甲并排竖立在前发际线边缘。
2. 甲刺头部
①点叩发区:双手手指伸直,并排横向排列,用指甲从前额发际线开始,向后发际线叩击点按(见图36),一直叩击到后发际线。
图片
叩击点按时要同时收缩腹部,手抬起的高度不要过高,力度要适中。每完成一遍叩击,就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将意念集中到丹田,然后再回到前额发际线。根据实际情况,这个动作可以反复进行2到10遍。接着,将双手十指的指甲成直线排列,从头顶正中线开始,向两侧叩击点按(见图37),
图片
一直到两侧耳后位置,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,将意念集中到小腹丹田,再回到头顶正中线。这个动作同样可以重复进行2到16遍。
②按擦发区:操作部位与点叩发区相同,用十指指甲从前额发际线开始,向后发际线按擦,就像梳头一样,逐渐按擦到后脑部位,每完成一次按擦,就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,将意念集中到丹田,然后再回到前额发际线。这个动作可以重复进行2到16遍。之后,再用双手十指指甲从头顶正中线向两侧按擦,一直到耳后位置,同样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,将意念集中到小腹丹田。
③点风池穴:在最后一遍从头顶正中线向两侧按擦到耳后时,用中指在耳后发际线内(见图38),
图片
找到枕骨下方凹陷处的风池穴(见图39),
图片
先用中指指甲点刺4到16次,然后连续向内、向外点揉4到16次。点揉完后,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,将意念引导到丹田,再转向后腰的命门穴。甲刺头部的这些动作,不仅可以提神醒脑,还能预防和治疗感冒,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的头痛,有快速止痛的效果。点刺风池穴时,向外上方点刺可以治疗眼疾,向内上方点刺则可以治疗头痛、落枕等病症。从点风池穴这个动作开始,配合发出肾音、收缩腹部,将意念和内视沿着丹田引导到后腰命门穴。在整套功法中,吐气、发音、收腹这些动作,一直自然地引导练习者将意念集中到小腹丹田部位,之前都是上下方向的引导,而在这一节的最后部分开始出现横向的意念引导,目的是增强肾经气血运行的通畅性,使肾经与督脉相连,进而让气血上行滋养脑和眼部。
3. 甲刺后颈
①按刺后颈:双手从风池穴位置顺势向下移动,十指贴紧颈部,不要向两侧推开,伸直手指,用十指指甲一下一下地向外按刺(注意不是点刺)。按刺的力度要比其他部位稍重一些,因为后颈部位的筋、皮肤和肌肉比眼部、头部更厚实,如果力度过轻,无法作用到深层。但也不能用力过猛,以按刺完后皮肤微微发红且不疼痛为宜。从颈部中间开始向外按刺,一直到耳下部位(见图40),
图片
然后再回到脊椎两侧。这个动作可以重复进行2到16遍。每完成一遍,都要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,将意念引导到命门穴。
②按擦后颈:采用按擦的方法,双手十指从颈部中间向外按擦到耳下部位,同样重复进行2到16遍。每完成一遍,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收缩腹部,将意念引导到命门穴。
③按抚前后颈:最后,张开十指,用整个手掌按在后颈部位,从后颈向前颈按抚1到6遍。每一遍都像之前一样,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进行意念引导。在最后一遍按抚到前颈后,从下巴部位开始,将两手掌交叉,在胸前合十(见图41)。
图片
收式
1. 培气:双手掌心相对合拢后,将意念集中到双手掌心的内劳宫穴,引导外界气息进入体内。当手掌内部产生酸、麻、胀、热等气感时,先不要马上分开双手。
2. 熨眼舒目:双手移动到面部,使双掌心贴着鼻梁两侧,向上推擦至眼部,然后将掌心贴在眼睛上(见图42),
图片
让内劳宫穴对准双眼,运用掌心汇聚的气息,自我进行气息传导,滋润双眼、舒缓眼部疲劳。此时,眼睛就像鱼在休息一样,微微活动但不随意转动。整个过程始终面带微笑,口中自然发出“嘻”音。
3. 搓抚胸腰:稍作停顿后,双手掌心从眼部沿着面颊向下搓动,在胸前交叉,接着顺势向下按擦,一直到腰带部位,然后双手分别回到身体左右两侧(见图43),
图片
沿着腰带位置,向后腰部位移动(见图44),
图片
在后腰上进行按抚(见图45),
图片
双手先向后腰中间按压(见图46),
图片
再向下按压(见图47),按压时配合发出“吹”音,将意念集中在按抚的部位。
图片
4. 收功式:接着顺势完成收功动作。双手从身体两侧向上抬起,经过侧平举位置(图48),
图片
再从头顶上方落下(图49),
图片
在这个过程中,配合发出三焦音“嘻”字,收缩腹部,将意念引导回丹田(图50)。
图片
最后,双手落到大腿上,恢复到预备式的姿势(图51)。
图片
睁开眼睛后,可以进行辅助功“脚下四动”的练习。
【辅助功】
辅助功一:脚下四动
1. 伸足:保持正坐姿势,双手叉在腰部,抬起一条腿的小腿,尽量伸直,绷紧足背,使足心朝向地面,自然呼吸,将意念集中在足底的涌泉穴。收回小腿时,吐气,收缩腹部,左右腿交替进行,各做2到4次(见图52)。然后双脚同时进行,共做4到8次。
图片
2. 蹬足:坐姿不变,抬起一条腿的小腿向前伸直,动作与伸足相同。伸直后勾起脚尖,左右腿交替各做2到4次,双脚同时做时,共做4到8次(见图53)。
图片
3. 转踝:坐姿依旧,单脚向前伸直后,向内转动脚踝,同时将足跟向前蹬出。自然呼吸,意念集中在涌泉穴,收回小腿时,吐气、收腹,足尖向内,以大脚趾带动,将意念集中在大脚趾甲旁的大敦穴。自然呼吸后,恢复前伸姿势,再次收回小腿,吐气、收腹,以小脚趾带动,将意念集中在小脚趾侧边的足太阳膀胱经上。再次恢复平伸位,收小腿,吐气、收腹。左右腿交替各做2到4次,再双脚同时做2到4次,总共进行4到8次(见图54)。
图片
4. 外转踝:坐姿保持不变,单脚前伸后,向外转动脚踝,左右腿交替各做2到4次,双脚同做2到4次,共4到8次(见图55)。
图片
完成上述四个单独动作后,进行连环动作,身体稍微向后靠坐在椅子上,双脚先同时进行伸脚、勾脚、内转踝、外转踝的动作,形成向内转圈;然后再重复伸脚、勾脚、内转踝、外转踝,形成向外转圈。向内、向外各转圈4到8次。做这一辅助功,当双脚同时进行伸、勾、内转、外转动作时,身体向后坐,也可以背靠椅背,保持身躯正直,双手还可以交叉放在椅背后面。
辅助功二:舒气功
采用站立姿势,双脚分开站立,全身放松,双臂的肘部、手腕和手指微微弯曲,从身体前方水平举起,同时开始慢慢吐气。手臂经过前平举位置后,继续向上举至头顶,吐气不能中断,然后掌心相对向两侧分开,呈斜上举姿势。接着抬头,向后弯腰后仰,同时继续向身体后侧伸展手臂。此时,感觉气息似乎已经吐尽,但仍然不要停止,用意思想要将胸腹内所有淤积的浊气全部吐出。当感觉横膈膜逐渐上升,仿佛到达喉咙位置时,再慢慢将双臂从身后放下,回到身体两侧。在放下手臂的过程中,逐渐恢复自然呼吸。像这样连续锻炼几次,就能感觉到胸中积聚的如愤怒、烦闷等浊气被排出体外,身心会顿时感到轻松舒畅。这套功法适合用来排出因突然的情绪波动产生的浊气,由于其吐纳气息的量较大,且是集中排出,所以连续锻炼几次后,需要休息10分钟以上。如果还要接着练习,次数不宜过多,一般控制在10次以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卓信宝-炒股配资炒股-沈阳股票配资-正规配资十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